洗腎拿博士 林文源鼓舞病友
洗腎14年 一路取得英博士學位
【記者許峻彬】
洗腎已超過十四年的清華大學社會所助理教授林文源,成為國內在持續洗腎治療過程中,取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人;他從大學開始洗腎,碩士、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都是洗腎患者。
林 文源的 博士論文是以台灣洗腎病患爭取洗腎福利相關行動為主題,腎臟基金會也提供廿三年來的五大本剪報、與政府交涉的紀錄,給林文源做為研究素材。
卅四歲的林文源說,民國八十年寒假,罹患紅斑性狼瘡的他第二次發病,當時他就讀清大中文系,整個人全身水腫、發燒,醫師告訴他必須洗腎度日時,他很煩悶、想休學。
林文源本來是清大電機系高材生,因紅斑性狼瘡休學一年,當時他回到埔里老家,幾乎把埔里鎮圖書館的書都看完了,也激發他對社會科學的興趣,因為清大沒有社會系,才決定轉中文系。
八十到八十四年間,因健保尚未開辦,林文源只能自費洗腎,當時洗一次三千元,他申請到政府補助,一次可補助一千五百元,但經濟狀況也只能支撐他一周洗兩次。
八十四年健保開辦,林文源考上清大社會所,健保給付一周三次洗腎,他因此卸下經濟重擔,也因為一周三次洗得比較乾淨,身體感覺好多了,當時他就在思考,碩士論文可以從自己的問題出發,研究長期洗腎病患的生活經驗。
在研究所就讀期間,林文源認識了女友,兩人畢業後決定一起到英國念書,出國前一年,林文源卻面臨洗腎的血管阻塞問題,經醫師評估,決定從血液透析的洗腎方式改為腹膜透析。
「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攻讀博士期間,我曾返台訪談一名腎友會會長,他為了服務腎友,竟然負債上百萬元,讓我感動莫名。」過去並未參加腎友會的林文源說,他發現腎友會可以提供許多資訊與社會支持,讓病友不會徬徨無助,更加深他以病友的個人與集體行動做為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的信念。
從博士論文的研究中,林文源發現國內整體洗腎環境缺乏品質監督與法令規範,他說,完成社會學博士學位只是個人的小成就,他希望透過研究,幫助洗腎病友為爭取權益、監督醫療品質而努力,讓台灣的洗腎環境更完善。
【2006/01/15 聯合報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